黃沛聲律師:創業合資案的商業規劃

案例

阿勝是我很看好的年輕後輩、餐飲業二代,家中產業十年前從南台灣發跡,現在全台皆有經營據點,目前公司由他掌舵。由於商業版圖持續擴大,計畫想要轉往其他國家發展,考慮以美國矽谷作為海外首站,規劃以台式現代雞湯店搭配在台灣已經運用非常成熟的智慧販賣機,以最少的人力解決美國當地平價餐飲缺工的問題。未來也打算如台灣總公司一樣開放加盟,可以同時擴張又配合許多台灣人希望移民的投資申請案。

阿勝也提到有當地人脈及店面的長輩已經願意投資這個計畫。他一方面對於這個計畫十分興奮,又擔心經營風險,更苦惱的是要向長輩提案出資、持股比例。因此在餐會上抓著我問個不停,到底股權是幾比幾才是合理?公司登記要不要在境外公司?長輩還下指導棋,希望合約持股比例不要太低,才能控制風險,外來投資金額不要超過台幣一千萬云云。

解法建議

我對他直說:「阿勝你先別管長輩說的比例問題,創業思考順序最重要,要先有正確的階段及資本規劃順序。尤其在美國開業本來經營成本及風險就高,若初期規劃錯誤,資金不足時又有外部股東,經營者除了未來必須面對前端營運的困難,後端還要處理長輩股東們的質疑及增資提案,無異腹背受敵,會十分辛苦。」

(延伸閱讀:餐飲創業專欄(四):成也合夥,敗也合夥

創業合資案之商業計畫及持股比例

有外部股東要合資的投資計畫,創業者該做的是將計畫分為落地期及擴張期等不同階段(「區分階段」),再規劃不同期間公司所需要的預算(「規劃預算」),接著針對不同的階段擬出出資方案給外部股東,如此才有所謂的比例問題(「持股比例」),最後才是考慮在美國如何登記公司等事項(「公司登記」)。

(延伸閱讀:股權規劃 Part 1:創業第一天就該做的股權計畫
(延伸閱讀:股權規劃 Part 2:募資各階段要思考的股權計劃

依據阿勝的設想,我們共同討論出:落地期必須做到的成績是將本店也就是包括前端店面,以及初期擔任中央廚房的後廚建設完成,同時也要將智慧販賣機研發串接美國的金流、物流系統上線能夠出貨,預估一年內完成。因此,預算應該涵蓋人員、場域租金、系統研發串接、販賣機採購、行銷、商標專利申請、會計法律等等費用。計算起來約160萬美金為安全預算,這時才開始考慮預算的籌措,先以自有資金考量,次考慮由台灣的銀行借貸(利息資金成本較低),最後才是考慮給外部投資人的額度。這時才會需要思考持股比例於未來公司經營決策之風險。

最終,阿勝評估了台灣現有週轉的現金,足以自行支應這初期預算,而且經過勘查,長輩們提供的店面也不是這個計畫最適合的地點,因此決定先自行出資其中 90% ,並讓兩位長輩各出資5%完成總公司落地後,再以不同地區的店面加盟計畫成立子公司,提供長輩們出資。如此,既可以自行主導決策,先完整做出自己想像的店面型態,連接智慧販賣機的出貨流程,又可以兼顧擴張期計畫及長輩們想要投資的需求。

結論

以上雖只是虛構案例,但任何合資計畫只要涉及創辦人以外的股東,全部都需要合約將經營上的細節約定好,包括各自的出資額、股份、創辦人的薪資、獎勵、智慧財產、保密及競業等。即便是親兄弟也要明算帳,縱使創業不成感情也不能受影響。

切記在創業時商業規劃與法律合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商業計畫要能發想、創新,但更需要透過法律合約將其聚焦、承諾,才能長治久安。

 

本文授權刊登於經濟日報

訂閱電子報

接收最新創業/法律/募資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