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團隊該如何處理種子輪、天使輪的股權安排
從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統計,新設的公司在開業1年內倒閉的機率高達九成,即便活下來,5年內失敗的比例也是高達九成,顯見新創公司的起步確實極具挑戰性。
實務上,在新創團隊完成A輪融資拿到像樣的投資金額之前,通常有段難熬的期間,這段時期俗稱死亡幽谷(Valley of Death),原因在於創新的創業公司不像一般買賣業,多半不會一開張就有「產品」可以銷售,自然也不會有像樣的營收,反而是需要一段研發產品、創造營運成績的持續投資期。這段期間,公司營運的資金通常主要由創辦人自行支應,因此一旦進度不如預期,時間拖長了,公司資金斷鏈的機率便大增,後果則是公司倒閉,創業失敗。
這時若尋求外部投資,通常是俗稱的種子輪(Seed round)、天使輪(Angel round),事實上極端困難。以創業全內熟知的「死亡幽谷」來做為分水嶺來看,通過前的新創團隊,因為不易拿出完整產品或實質反經營、獲利的成果讓投資人驗證,因此前期投資人觀察重點多半是創辦人身分、學經歷背景、執行力、核心創辦人的持股比例,以及經營主題項目是否具有市場潛力等因素。這些判斷的標準從客觀來看,不過就是紙上故事,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所以常有人戲稱這段時間的投資資金常常只能找來自於3F的兩肋插刀,分別是家人(Family)、朋友(Friend)及傻子(Fool)。
事實上,縱使創業者找到家人、朋友投資,公司也未必就一帆風順,畢竟在產品達成穩定能創造固定營收、損益兩平之前,新創公司仍然需要繼續的投資資金,而家人朋友的投資金額一般來說都很有限,僅能解一時之渴,後續若找不到其他的投資,仍會因資金青黃不接而失敗。幸運的話,新創團隊的產品透過自有、親友資金初步打磨成形、或具備了能進入市場實驗的商業模式,才有機會面對適當的早期專業投資人。由於隔行如隔山,此時期的投資人,建議要找有投資新創經驗之個人天使投資人(Angel)、孵化、加速器(Accelerator)、或是天使投資機構等。
如同A輪、B輪投資一樣,種子期投資也有它代表新創事業在企業發展程度上代表的意義、與特別專注這領域的投資人。究竟創辦人該如何拿捏種子輪、天使輪的股權分配?提醒創業者必須注意「股權之健康度」,維持握有相對多數比重的持股。
一方面是在整個公司的股權中,經營團隊的持股比例不該過低(一般在A輪之前不宜低於6成);另一方面,核心的創辦人,在經營團隊中的持股也最好高於或等於其他創辦人的持股。前者,代表了營運團隊對公司的控制權,面對未來預計將會繼續發生的幾輪投資,若是過早過份稀釋股權,除了代表經營團隊可能喪失公司的經營權外,更重要的是,也可能喪失未來投資人的投資意願。畢竟,持股過低代表的是利害關係淡薄,後續自然不能期待理性的投資人會想要投資一個創辦人顯然不會認真經營的公司。而後者,代表的是企業的經營效率。由於新創之經營邏輯不比其他產業之銷售買賣經營,追求市場之「速度」與「效率」是唯一確定的成功策略,而相對多數,甚至是均等的股權比例,將會是效率的毒藥。
技術股規劃
因此我建議,除了維持創辦人「A>B+C原則」的股權比例、擁有絕對多數的比重分配外,對於種子輪、天使輪的投資人其股權持有比重,盡量不超過10%,以確保核心創辦人持有的比重,能始終具有決策的能力。
有些時候,種子輪、天使輪投資的內容甚至不是金錢,而是無形的「知識」或「人脈」,這又該如何被量化及處理?確實,在新創團隊初期不僅需要技術,也需要人脈、行銷通路等資源,甚至需要接受顧問的檢視給予意見跟方向,來協助新創團隊在發展上更順遂。
但我必須說,新創團隊初期最需要的就是現金,如果這些投資人無法給予投資「現金」的承諾,卻仍想要獲得股份、也就是俗稱的「乾股」,那我建議創辦人必須要謹慎思考,畢竟你所給出去的是未來可以變現的股票,同時也是在初期就把核心創辦人的股份稀釋的行為,必須三思。或許你可以透過鐘點費的方式給付給具有顧問專業的投資人,或是以額外的獨立合約跟相關投資人合作,以獎金分潤的方式交換你所需要的資源跟成果,這都比你把珍貴的公司股權拿來交易好得多。
走過這個死亡幽谷後,新創團隊就要開始迎接來自創投、私募股權基金等更大筆的A、B、C輪融資,即便創辦人持有的股權將被稀釋,但如果能確實掌握好創業初期的創辦人、種子輪、天使輪等股權分配安排,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都會是讓人覺得更可信賴、較為恰當的分配。
「多階段融資」與「細分獨佔」,新創企業搶占市場的兩大利器
所謂的天使輪、種子輪、A、B等輪的投資,是指「多階段投資」的不同階段。相對於一次性的投資,多階段投資不會一次性的將經營團隊的持股稀釋過低,而是在投資後仍然讓經營團隊的持股維持多數,進而維持其經營權與後續再次募資的機會,讓原本經營團隊帶領公司持續成長。當然,要說服投資人願意投資鉅資卻僅居於少數股權,自然不是容易的事!不過一旦成功,經營團隊所獲得的價值,將會無比巨大!
誠如先前撰文的種子、天使輪股權文章所述,當新創團隊已經通過死蔭幽谷,通常這代表著新創團隊已經透過自有資金或種子輪資金開發出至少一項「核心產品」,加上從市場的即時反應中得知非常值得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新創公司常見仍未能獲利,原因通常是因為產品仍需持續研發支出,或因拓展市場仍需要持續的行銷支出,終究還是需要後續投資資金的持續支持,才能繼續前進。雖然並沒有明確規範,不過實務上後續A輪的資金通常是用於新創公司擴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並持續研發之用;而B輪資金則是用於在不同的「市場」中取得市佔之用。無論如何,這個「核心產品」必須具備持續成長的可能性,才能獲得後續投資的青睞。
在此應該先解釋有關上述「市場」的意義,舉例來說,新興的運動品牌Under Armour就是先在專業運動員(初期為美式足球員)的運動服市場中取得極大的市佔率,進而擴大到籃球員運動服市場,進而挑戰Nike,但若就整個運動用品市場而言,它的佔有率當然遠遠不及Nike。「市場」的劃定就有如戰場之劃定,作為新創企業,在初期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應該只選擇適合自己的戰場來進行挑戰,市場不怕小,只怕無法佔領,跨級挑戰或是全市場作戰都是不明智的。知名暢銷書《從0到1》作者、也是矽谷知名的創投家 Peter Thiel 就曾提出創意型壟斷(creative monopoly)的概念,表示新創團隊應該要先找出自己的細分市場、並在這個市場中測試出自己的優勢與獨特的商業模式,以逐步走向擴大市場份額與壟斷,這才是新創企業與原本的市場佔有者競爭的不二法門。
而藉由前期取得的良好市場成績,與未來可能的快速成長機會,說服投資人以募集到A輪資金正是這個在細分市場中擴大市佔率的第一步。新創團隊初期在尚未擁有獲利能力前,最缺乏的營運資源其實就是資金,透過A輪資金的挹注可以持續投入技術、商業模式研發、人才網羅、行銷推廣等,快速拓展市場佔有率。同時,每一次獲得投資,也都是對新創公司的現有價值跟未來發展性最明確的肯定。
多階段投資,就是這種透過市場的細分獨佔,以小資本作出成績再說服較大資本投資,再做出成績再說服更大資本投資……的正向循環過程。反覆為之,創辦人雖然發起時的資本微小,但卻有機會維持經營權,又創造出極大的獲利的過程。當然,它也比一般單純做生意型的創業難上許多,風險與鉅額獲利的綜合,這也正是新創迷人的地方。
(本文授權 FINDIT 專欄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