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開電視,除了關心每日疫情發展外,看著各行各業受到疫情衝擊而造成的蕭條,心中滿是心疼。

前不久,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針對所有連鎖加盟總部進行調查,在3062家門市中,有2292家處於瀕臨停業或已經停業,其中餐飲業的比重甚至高達65%,且即便有在營運,仍有7成的連鎖餐飲業者自三級警戒以來,業績下滑超過5成,是受創最重的行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創業者該如何決定下一步?

雖然我總是鼓勵創業者要先設法開源、並同步找出節流的管道,替整體營運找到新出路,但平心而論,企業面對已經固定的現有「生意」,想要痛下決心棄而「改變」,談何容易!

不過,創業的目的除了圓夢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面對「做生意就必須有獲利」這個基本現實,畢竟創業者肩負著員工的生計、投資人的責任。因此,疫情對企業或許是個重新檢視手中「生意」的機會。若是評估此一商業模式現在並未獲利,未來也難以改變,選擇結束應該才是理性的作法,繼續拖延只會賠入更多金錢、時間成本與團隊的情緒。只是,如果想要退場,你該怎麼做?

從實務上來看,創業者有辦理「停業」與「解散清算」這二個作法,前者類似暫時休息,後者則是完全結束這個企業。其考量在於創業者未來是否還想要另起爐灶?

停業代表的意思是,暫時不會再開立統一發票、不做任何生意,對企業來說這並不是結束、也沒有解散,只是跟政府申請暫時不做生意而無需按月申報營業稅;若是直接選擇退場,企業就需要向主管機關辦理解散程序公文,同時附上清算報表。

理論上,企業要「完全」退場,需要滿足依公司法辦理「解散」及至法院進行「清算」的程序,才算是圓滿落幕,但是,這個動作通常會有律師費等額外費用的產生。對於決定將退場的創業者來說,通常是在營運上已經遇到了困難、甚至是負債到了底線,無力再負擔額外費用的程度。因此,超過九成企業在退場時,並沒有做好做滿完成清算程序這個需要、但非必要的條件。

不過,創業的基因通常是流在創業家的血液中的,若對於未來還有創業想法的,我認為完整清算結束這一回合會是比較好的作法。畢竟,未來新事業的生意、股東、團隊通常不會相同,與舊公司做出明顯切割,選擇清算的方式,並另起爐灶,用最乾淨的架構重新再來才容易受投資人的青睞。

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曾經說過:「失敗才能帶來成功。」失敗的經歷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在我看來,新創團隊最好的能力就是「韌性」。韌性不代表無條件的頑固堅持,而是有智慧的調整後持續追求。疫情或許帶來了艱困的挑戰,不過站穩腳步、重新考慮後出發,企業的退場將不會是創業者的句點,而只是先蹲後跳的中場休息!

本文授權刊登於 《經濟日報》、《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