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al Tech 的發展時間軸
Legal Tech 亦即法律科技,指的是運用科技手段來優化法律服務的產品,其發展始於20世紀末,當時主要聚焦於簡化文書處理和數據管理。隨著2000年代初期網路的普及,法律服務開始探索電子化,例如線上法律諮詢和數位合約管理系統的早期形式,在美國以 DocuSign 為代表的電子簽名技術,開始在簡化法律合同簽署上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10年代,雲端運算和移動裝置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更大的變革,使得遠端工作和法律數據分析成為現時可能性,像是e-Discovery(電子蒐證)憑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大幅提升了龐雜案件資料的篩選速度。這一時期,許多創業公司和傳統法律事務所,開始導入更先進的軟件工具來處理案件管理、客戶關係管理(CRM)以及財務管理。
(延伸閱讀:LegalTech 法律科技新創台灣發展現狀與期許 )
Legal Tech 結合AI 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已開始顯著改變法律領域的運作方式。AI 的應用不僅限於自動化繁瑣的文書工作,更擴展到案件預測、風險評估和法律研究等等真正內容創造的法律服務核心。
例如,AI 驅動的預測分析工具可以評估案件結果的可能性,從而幫助律師做出更精確的策略決策。此外,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被用於從大量法律檔案中抽取有用資訊,顯著提高了法律研究的效率。
如今,以OpenAI 的GPT系列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 AI 技術,正在為 Legal Tech 領域開闢嶄新的想像空間。律師可以利用 AI 輔助工具,快速生成第一版合同、律師函或備忘錄等文書。訴訟資料中的重要案情、過往判例的參考也能透過 AI 演算法自動標註,提煉要點。某些新創公司甚至打造了 AI 法律助理,能夠與使用者進行互動對話,初步判斷問題性質並給出指引建議。
當前的趨勢顯示,AI 不僅能提高法律行業的操作效率,還能在某些情況下提供策略建議,尤其是在合規性和監管科技(RegTech)方面,更是顯著。未來,預計 AI 將會進一步整合更深層的學習和分析能力,在維護法律倫理和提供個人化法律解決方案上呈現效益。
這些進步不僅推動了法律服務的現代化,也為法律專業人士和客戶創造了新的價值,使他們能夠在更複雜、更動態的全球法律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AI 技術在法律領域的應用契機
傳統法律工作往往涉及大量的文書處理、案例搜尋和資料分析,以往這些重複性高但價值密度低的工作,佔據了律師大量的時間精力。AI 技術的進步,使法律領域見證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如預測分析、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機器學習,使得法律服務如案件分析、文檔審查和合約審核等工作更加高效精確。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幫助法律專業人士提前做好準備,從而更好地服務客戶,保護其法律權益。
在合同審核、盡職調查等需要處理大量非結構化資料的場景,最能凸顯 AI的優勢。機器視覺(Machine Vision)和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等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律師快速識別合約中的核心條款、商業模式中之關鍵專利,評估可能的風險點,甚至提供修訂建議。這不僅能夠減少人為疏漏,也為律師們節省了寶貴的時間,使能專注於更高階的法律分析和應用策略制定。
AI 技術在訴訟支援領域同樣大有可為,智慧語音識別和自動文字摘要等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可以顯著提高法庭訴訟記錄的效率。此外,訴訟資料中的關鍵證據和觀點,也可借助機器學習演算法的分析,自動標註出重點。某些創新團隊更嘗試利用 AI 技術對案件勝訴率進行預測,為律師的訴訟策略提供參考。雖然某些高端應用還處於探索階段,但已初步顯示了 AI 賦能訴訟活動的潛力。
除了提升律師工作效能,AI 技術也為當事人帶來更便捷的法律服務。基於自然語言理解和知識圖譜技術的 AI 法律諮詢系統,能夠通過對話互動,初步理解當事人遇到的法律問題,並基於一般情形給出相應的指導建議。這使得普通民眾能夠更低門檻地獲取專業法律資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專業法律服務供需失衡的問題。
AI 技術衍生的法律議題與因應
AI 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多種法律議題,包括數據隱私、知識產權和演算法透明性等。這要求法律行業不僅要適應 AI 帶來的操作變化,還需要更新法律框架來管理和規範 AI 技術。例如,針對 AI 數據的使用和保護,需要明確所生產之內容所有權、使用權及侵權責任,確保技術的負責任使用。
最常被熱烈討論的『AI 創作的著作權』歸屬問題,就是一個亟待釐清的複雜議題。隨著 AI 生成內容技術的進步,除了能自動生成文字之外,也能生成圖片、音樂、影片,因此越來越多系統主打文學、藝術、功能性作品都能以 AI 自主生成。然而,在現行的知識產權法體系下,作品能否獲得著作權保護的前提,是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人類原創性」。那麼,純粹由 AI 演算法生成的作品,人類應有「何種程度之投入」才足以被賦予著作權?將會是關鍵討論核心。如果可以,著作權的歸屬主體除了系統的使用者外,是否也能約定包括系統的營運者?這涉及權利之未來應用及 AI 公司之價值。對這一系列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態度,目前尚未完全統一。
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在2023年3月新發佈之「著作權登記指南」中明確指出,依據現行判例法和版權法規定,僅由 AI 生成的作品不具備著作權保護適格性。報告強調人類創作性仍是著作權保護的核心要求,並建議未來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應當圍繞 AI 作品中的人類創意貢獻來界定其權利歸屬。我國智慧財產局於2023年曾發出解釋函令,針對著作若「所生成之內容完全係由 AI 模型獨立自主運算而生成,AI 利用人僅單純下指令而未投入精神創作,則該 AI 生成之全新內容不受著作權法保護。」(2023年6月16日經授智字第11252800520號函),然中國大陸北京法院在 2023年有判決認定利用 AI 之著作只要「非機械性智力成果」,雖僅僅是下指令運 用AI 生成的圖片仍可受著作權保護。
以上實務之運作結果,顯示各國針對運用生成式 AI 之成果適用現有智慧財產保護法規之標準,寬嚴互見。此點雖然在法律上具有相當重要性,但在商業上卻未必。因為無論取得著作權之標準如何,人類需要此等技術之必要性非常明確,也就是說,商機是確實存在的,不需等到法律明確就值得開發。如同線上簽約(e-signature)在法律上的效果當年也有爭議,但這樣的爭議僅止於法律上意義,在商業上並不妨礙 DocuSign 公司馬上做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而成為獨角獸的事實。因此,毋寧太過較真某些法律上的爭議,法律人更應將重心放在如何應用科技、創造商業價值。
邏輯上,科技必然走在法律前面,生成式 AI 作為一項顛覆性的新興技術,註定會對既有的法律規則帶來衝擊,AI 技術的運用除了上述權利歸屬外,還牽涉到隱私保護、演算法偏見、行為歧視等一系列法律紅線。尤其是在司法領域的應用場景,對 AI 系統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可解釋性,有著更高的要求。這每一個層面對法律人來說,都是挑戰,也都是難得的機遇。
AI 驅動的法律創新商業模式
AI 技術結合法律服務的典型商業案例,莫過於各類智慧法律檢索與分析工具的興起。以美國 Ross Intelligence 公司為例,他們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圖譜技術,打造了法律檢索 AI 工具,律師只需用自然語言提出問題,就能獲得快速檢索相關法律檔案,生成切題的分析報告。這類智慧工具不僅能夠顯著提升法律研究的針對性和效率,其訂閱式的商業模式,也為律所帶來了靈活的成本控制選擇。
另一個蓬勃發展的創新賽道,是基於 AI 的個性化法律文書服務。美國的 LawGeex 公司開發了一款 AI 合同審核軟體,稱能在幾分鐘內完成對合同的審核,並給出修訂意見。這不僅為律師們節省了繁瑣的文書工作時間,其 SaaS 的商業模式,更打開了中小企業獲取高品質法律服務的新通路。
AI 技術使得法律服務業能夠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如即時法律諮詢、基於訂閱的法律服務,或利用 AI 進行案例預測的平台。這些模式不僅擴大了法律服務的範圍和深度,也提供了更多客製化和高效率的服務,改善客戶體驗,增強法律服務的市場競爭力。
Legal Tech 人才的培育與轉型
隨著 AI 和 Legal Tech 的快速發展,法律行業迫切需要具備相關技能的專業人才,Legal Tech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法律服務業的生態。這場變革不僅對法律科技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法律人才的能力結構產生新變動。AI「能不能用」的探索期已經過去了,Legal Tech 領域應該已進入「如何用好」的深水區,所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除了善於應用前沿科技外,更需熟悉法律、理解商業之人才。
這就要求法律人打破思維定式,需要跨領域學習。精通法律業務是基本要求,了解商業模式、掌握資料分析,甚至理解數位產品設計、項目管理等技能同樣不可或缺。對法學院校而言,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前沿科技知識嵌入專業課程,開設對應的實訓項目,打造「產學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是培育新型法律人才的重要舉措。
(延伸閱讀: 黃沛聲律師活動理念-「Pitch Campaign 法律簡報跨校競賽」)
法律人應積極擁抱科技引領產業變革
許多報告認為生成式 AI 的出現,將大幅取代法律服務業的工作,進一步認為法律人將大幅失業。不過這樣的推論顯然過於跳躍,誠如印刷科技、個人電腦科技及網路科技的出現一樣,總有人的工作會被取代,但懂得利用新科技的人將能創造新商機。縱觀 Legal Tech 領域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洞見,人工智慧技術的躍升,為法律服務業帶來了全新的想像空間。它不僅能為現有的法律服務提速、增質,也重新定義了法律人在 AI 時代的角色定位,法律人應當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和進取的擔當,主動擁抱前沿科技,把握 Legal Tech 帶來的歷史性機遇。
(本文精華重點版刊登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