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中午,受邀請到《矽谷為什麼》 clubhouse ,分享疫情對於台灣新創產業的衝擊,以及目前的紓困4.0方案,對於新創產業的幫助是什麼?也將我的內容整理成文章,希望能協助到更多的朋友能釐清現在自己該做的應對。
2020年,世界感冒,台灣只是打噴嚏;2021年,台灣進入感冒階段,許多產業都受到衝擊,當然包含新創。
疫情對新創衝擊
新創企業的定義,不是專屬於某種產業,而是分佈於各個產業、透過創新的科技而產生的商業模式來取得市場快速成長的公司。並不是單純的指「新設立不久的公司」。前者比較完整的定義應該是創新創業公司;後者才是剛剛創立的公司。不過許多人都誤解,以為剛創立的公司都叫做新創企業。
疫情衝擊各產業有許多不同面向,如市場縮減、營運資金、募資困難等等。在台灣,去年的疫情與今年的影響情形,有很大的差異。去年是間接衝擊製造業供應鏈,而今年是直接衝擊內需消費產業,尤其以第一線產業最糟!舉例來說,學校營養午餐的供應商,在疫情升至第三級警戒,學校宣布學生停止到校上課的第一天就直接零收入,實際影響極端重大。真正的『重大』,就是馬上就要倒閉了,影響所及它的40個員工當然馬上就失業了,也就影響40個家庭的生計。這是非常糟糕的。
現在很多企業經營者都在估算,應該要留多少營運資金做準備?要硬撐、要裁員,或甚至是關閉公司?
這不單是一般中小企業應該做的預估,也是新創公司在疫情發酵後,應該要馬上進行的自我健檢。由於多數的新創企業在創業初期本來就未必有營收,因此需要的營運資金,多半都來自於原有股東出資與對外募資,因此現金流估計是基本功。我認為疫情針對新創真正的影響,就是「現金及增資時程」。若是原本預留的營運資金可能就不長,而以法人創投目前都暫停投資觀察市場的現狀,多等幾個月也是合理。但等 1-2 個月,與等 7-8 個月,有時對新創企業來說就是會倒或存活的差異了!我的客戶中,也不乏原本 TermSheet 都已經完成簽訂的新創,遇到疫情,投資人也直接就是不匯款了。這無法抱怨,只能面對處理。
按照目前狀況估計,建議新創團隊需要看營運資金(現金)能否「多」支持6-12個月。若有的話,那努力撐住,依據歐美經驗,在習慣未來線上投資成為「新日常」之後,投資將會繼續發生,而或許你的競爭對手可能在此時撐不住就退場了,那市場就是你的了。但現金不夠的話,要考慮應變,或許與員工議定無薪假或資遣,先讓公司暫停存活過冬。
因此,這裡就是政府需要思考的地方了,有些新創的科技,的確涉及國家在世界上的競爭地位,例如晶片設計製造、疫苗發展、檢測科技、資安技術、關鍵平台等等,這個時點上,或許在產業上的競爭地位上,需要考慮策略性的紓困,以免在疫情終究過去之後,台灣在世界上已落於人後。
紓困4.0方案, 對於新創產業的幫助
現有紓困4.0各部會的方案我不擬贅述,新創可以依據自己所在的產業,去搜尋了解各部會根據產業別的紓困補助。但現有的紓困方案多數都是以各產業依據主管部會規劃,以對於營業額受影響的方向來考慮。但是,由於新創企業的特殊性,多半不容易符合產業別與營業額損失等證明文件,因此幫助有限,新創企業需要的紓困與補助是特殊的,是個案策略性的!
今年尚未見到針對新創企業的方案,不過對照去年國發基金對新創企業所進行的特別股紓困投資計畫,性質上比較類似到期還本的低利紓困貸款,採取的就是個案審查的策略性紓困,這是正確的作法,去年的成績在新創業界的評價也都非常正面,希望會有持續的推出。
新創就是改變、以改變征服市場的過程,對於未來無法見面的新日常,新創如何不見面也能做到表達溝通,就是很重要的課題。以往是從見面打招呼到 pitch,是一連串的過程,「每一次 pitch 是為了有下次 pitch 的機會,募資只是最後的結果,但不會是一次 pitch 就得到的結果。」而在遠端線上之後,從 Email 開始就該好好規劃,重點不能只有做好 deck,應該想想如何在郵件開啟前就引起投資人興趣,就必須思考了解投資人關心的重點是什麼?才有機會被買單。
新創此時要做什麼
- 新創必須先檢視現金流,營運資金的現金流需要準備有半年到一年,如果沒有的話要快點下決策,縮減或者是其他方式。真的不行也不要硬撐,或許先停損保留實力待機再出發,或轉做疫情受惠產業,都是理性的選擇。
- 從開源、節流兩方面通盤思考,開源通常來自於:調整產品把握付費客戶;在投資面上,將公司的整體重新包裝讓其原生在線上能完整展現,引起興趣。節流上,應該能檢視:談降辦公室房租、馬上找自己往來的銀行重談借貸條件,積極爭取各產業的政府紓困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