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團隊除了經營在地的募資資源之外,美國資本市場一直都是創業者的聖杯,但想要跨境吸引到美國投資人的注意力並不容易。在前進美國市場前,台灣創業家們應該要有些基礎的認識。

( 延伸閱讀:凝聚矽谷台灣資源,迎戰全球市場:台灣前進美國的最佳時機!新創請把握「這兩個」市場

在商業上,美國投資人一向有個獨特的思維,就是「美國是世界的中心,美國以外的就只是其他」。因此據他們的眼光及經驗,主要經營美國市場的公司才有潛力,也比較值得投資。此點與其他大國類似,因為北美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人均最富的前提下人口最多、國土最大,台灣人因為有過去幾十年與中國經濟體合作的經驗,對這類大國思維並不陌生。

在這類大經濟體下經營的企業(暫稱美國企業),縱使最初瞄準的僅是其中一個利基市場,通常也能有足夠的消費群體足以支持你的商業模式,若是順利證實產品能被市場接受,後續的經營策略上,在同是英文經濟體、類似消費者心態的前提下,擴張目標市場至另一個利基市場或是更大市場的成功機會也就大得多,最終若能取得美國市場某程度市占率,其價值自然不可限量。這也是多數美國創業者過去的成功方程式,美國投資人對這類策略曾有過成功經驗,繼續投資美國企業的意願自然相對較高。

相反的,對於投資國外其他市場的生意,在前述的理解上,除了投資成本(法律費用、稅金)較高之外,他們會認為具有額外的風險,除了能帶來異國冒險氣氛外,除非潛在的獲利機會十分巨大,否則終究會列為次要選擇。

若想體會美國投資人的這種觀點,可以試試搜尋評估在柬埔寨的電廠投資,或是非洲的黃金礦業投資,就能稍稍體會美國人對於投資台灣企業的感覺,無論我們自我感覺有多良好,投資人仍然會認為風險大得多。其實,意思就是指相較於那種風險,獲利不夠巨大,還是美國好。

此外,投資的目的終究是希望獲利。在美國投資新創的主要獲利模式是被大企業收購,又美國大企業除非必要,否則跨國收購台灣企業的流程,例如投審會核准、金融管制、會計原則不同等,實在過於複雜,在相等條件下也寧願選擇美國的收購標的。綜上,美國投資人選擇台灣企業投資的動機過低,摩擦力過大,極難成立。

因此若是想要吸引美國主流投資人投資,無論你的公司在原有市場表現多好,要能呈現你生意與美國市場的聯結才是關鍵。

例如,醫材公司應該呈現若於美國市場關聯的營業成果,或是切入美國市場的有效策略,同時能利用台灣優秀的工程研發人才、製造業快速量產及先進醫療體系優勢,二者的綜效便能創造較大的價值。

更進一步來說,若是願意破釜沈舟,將控股公司改組為美國公司,減少未來被收購的阻力,對投資人的吸引力自然出現。當然,跨境經營是個大學問,其間的營業行政、法務與稅務複雜度隨之倍增,也會是創業者升級前的另一個挑戰,必須仔細規畫。

訂閱電子報

接收最新創業/法律/募資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