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台灣政府特別為新創企業提供更多元的融資管道與成長路徑,積極改善資本市場法規。除早期的「創櫃板」、「創新板」及「戰略新板」後,復於2024年推出「創新板2.0」與「創櫃板Plus」兩大改革,進一步降低了新創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門檻,這些機制的推出,回應了新創企業對「法規鬆綁」與「募資環境優化」的期待,更有望將台灣打造成亞太地區新創IPO的重要樞紐。
( 之前文章: 淺析台灣創新板及戰略新板對新創經濟之助益 )
( 之前文章: 新創找奧援 善用資本市場:創新板 / 戰略新板)
資本市場:新創企業成長的關鍵支柱
台灣創業環境的特殊性
新創企業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而創新研發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援。在全球各國,資本市場正是為了滿足這一需求而存在。當今網路與人工智慧等新經濟領域的競爭,已從單純的技術與商業模式之爭,逐漸轉變為資本實力的角逐。
觀察全球知名新創企業就能發現,許多公司初期雖然連年虧損,卻能透過資本市場募得大量資金,迅速擴張規模,最終贏得行業領導地位。目前蓬勃發展的AI企業,未來也可能遵循類似的發展路徑。
然而,台灣新創企業面臨的籌資環境與美國有明顯差異:
首先,台灣缺乏完善的未上市股份二級交易市場,企業併購創新的文化也不盛行,導致未上市新創公司的股權流通性低。這使投資人對投資新創興趣減弱,即使投資,也更重視企業的「即期獲利能力」而非成長潛力。
其次,基於台灣在硬體製造、代工及半導體領域的傳統優勢,本地創投普遍更熟悉並偏好投資硬體產業,對軟體或服務型企業較為陌生。台灣投資人習慣透過股權分紅獲利,而非如美國投資人般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和股權增值空間。
過去,台灣上市法規對「連續獲利」及「淨值為正」的基本要求,雖有保護投資人的良善初衷,卻無形中成為新創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障礙。這導致許多有潛力的台灣新創企業不得不轉往海外尋求上市機會,例如在日本上市的Appier、在美國SPAC上市的GOGORO,以及玩美移動等案例。
為了彌補這一資本籌資缺口,支援創新企業發展,台灣政府推出了「創新板2.0」與「創櫃板Plus」,期望透過資本市場的改革,為新創企業提供更適合的籌資管道,協助台灣在全球創新競爭中迎頭趕上。
創新板2.0:面向成熟新創的快速IPO通道
創新板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設立,面向具備一定規模與發展潛力的創新企業。2.0版本的重大突破在於摒棄「連續獲利」的傳統要求,轉而採用市值、營收等多元指標,為新創企業上市提供更多可能性。
創新板的申請條件:
- 市值導向的上市條件:分為三類標準
- 第一類:市值≧10億元,四季累計營收≧1億元
- 第二類(限生技醫療):市值≧20億元,核心產品通過第一階段臨床試驗
- 第三類:市值≧40億元
- 創新性要求:申請公司需符合政府產業發展策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及創新能力或創新經營模式
- 設立年限較低:本國公司僅需滿2年以上
- 放寬投資人範圍:自2025年1月起,將參與創新板交易的資格擴大至全市場1300萬名投資人,投資範圍瞬間擴大43倍
- 流通性大幅提升:放寬後首日成交量增加2.5倍,日均成交值較2024年成長253%
適合的企業類型:
- 市值達10億以上的科技、生技、綠能等創新企業
- 已有穩定營收但仍處虧損階段的快速成長企業
- 海外註冊的台資企業(-KY公司)希望回台IPO
- 需要大額資金擴張的成熟新創
(圖片來源:櫃買中心)
創櫃板Plus:孵化早期創新企業的搖籃
創櫃板由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設立,我將其定位為「IPO先修班」。主要針對資本較小、剛起步但有創新能力的中小微型企業或新創團隊,進一步簡化申請程序,擴大推薦來源,幫助更多創新企業獲得輔導與融資機會。
創櫃板Plus的核心價值:
- 分階段輔導:「納入輔導」與「登錄創櫃」兩階段,輔導與登錄脫鉤
- 資金與專業支援:
- 提供創業者與櫃買家族、上市櫃公司CVC或創投法人進行業務或投資媒合
- 透過創櫃板籌資網站公開對大眾辦理現金增資
- 獲得櫃買中心贊助參加展覽活動
- 實踐彈性輔導:
- 企業可在2年輔導期間內自行選擇適合時間點接受會計師輔導
- 提供分級輔導課程,適應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
- 無硬性資本額要求:更適合資本額較低的創新公司
適合的企業類型:
- 資本額較小的中小微企業
- 需要專業知識與輔導的創業團隊
- 技術或商業模式有創新性,但規模尚小的企業
國際吸引力:台灣作為亞太新創IPO樞紐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創新板2.0的設計不僅考慮本地企業需求,更吸引了國際新創企業的關注。其優勢包括:
- KY架構支援:支援國外登記公司以「-KY」結構回台IPO,為國際企業提供便利
- 地緣政治優勢:中美地緣關係去中國化背景下,台灣提供理想的替代選擇
- 製造業優勢:針對美國川普政權的美國製造政策,擅長自動化的台灣製造業可協助解決美國缺工問題
- 亞太資產管理中心:金管會積極推動「台版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提升台灣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
- 投資者多元化:以創新板為例,投資人由30萬擴增至1300萬,其中不少為新經濟支持者
創新板案例
錼創-KY
錼創-KY為台灣創新板上市的代表案例,其最大股東為南韓三星集團,持股比重達21.32%。該公司透過創新板進行技術巨量移轉,股價實現三倍成長,展現了創新板對國際企業的吸引力及其成功協助創新企業發展的能力。
Gogolook
Gogolook作為純軟體服務企業,在去年營收創新高後,預計2025年4月從創新板轉至一般板上市,成為創新板首家以純軟體服務轉上市企業。這展示了創新板作為企業成長階梯的重要角色。
結語:台灣—亞太新創IPO樞紐的崛起
在全球經濟地緣政治格局變化的背景下,台灣資本市場的創新改革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上市路徑。台灣的創新板2.0與創櫃板Plus提供了完整的新創企業成長路徑。對於早期創新企業,創櫃板Plus提供輔導與初期資金,幫助其逐步建立健全的營運基礎;對於已具規模的創新企業,創新板2.0則提供直接進入資本市場的通道,不再受限於傳統的「連續獲利」要求。
這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不僅為台灣本土新創提供了成長平台,更有望將台灣打造成亞太地區新創企業IPO的首選目的地。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階段、資金需求及成長策略,選擇最適合的板塊,藉此加速實現商業願景,在全球競爭中搶佔先機。
對國際企業而言,台灣提供了獨特的價值主張:完整的硬體產業生態、友善的外商政策、靈活的上市條件以及連接全球市場的戰略位置。無論是成熟企業還是初創公司,無論來自哪個國家或地區,只要具備創新精神和發展潛力,都能在台灣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本市場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