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競爭的世界裡,單有好科技遠遠不夠。真正能讓企業贏得競爭的,是科技、產品與商業模式的三位一體:科技賦能效率與規模,產品(解決方案)承載體驗與價值,商業模式則決定了這套組合能持續運轉並最大程度獲利。這套組合不是科技業的專利,而是一種跨產業的通用公式。以餐飲業為例,會發現一間餐廳的開設與經營,也是這個公式的實現場景,從數位點餐系統到供應鏈管理,從菜單設計到會員經營,背後無不在驗證「科技 + 產品 + 商業模式」如何在真實場景中落地、驅動成長。

一間餐廳需要使用哪些系統?

首先核心的POS機少不了,附設發票機、刷卡機通常也是必備,現在inline等訂位系統也是中上餐廳的標配。此外,iPad點餐機在五年前都還很潮,時至今日已經不再新鮮。至於桌面上的點餐Qrcode,有時餐廳不用還會被消費者嫌棄,不但可加價選配,點完後且直接連結到門口的叫號系統、廚房的出單系統。

至於外圍的顧客管理CRM系統、集點系統、店內音樂的公播系統、戶外的看板系統⋯⋯目前也越來越多店家使用。進入AI時代,多數系統也都開始各種連結,最新看板產品已經做出連結AI的戶外看板系統,能夠即時抓取Newsfeed,並透過Text2Voice轉化成語音,透過喇叭招攬戶外經過店門口的行人:「嘿!剛剛台灣隊長陳傑憲剛轟出一隻三分全壘打~要不要進來喝杯啤酒,跟朋友看個轉播?」

(延伸閱讀:生成式AI與創業:解析新創的商業價值

不過各位知道哪個系統最好賺?不用懷疑,絕對是 UberEats 等訂餐外送系統。以現行外送平台對餐廳收費約25~30%的佣金抽成,若按一間中階餐廳每月營收300萬來說,UberEats就能收到約60萬以上的費用。相較於上述的十幾個系統,每個通常都僅能收到固定的數千元來說,UberEats 的營收可能會是幾十倍!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外送系統能幫餐廳導流——能「帶業績」的永遠講話最大聲,即便餐廳都嫌它貴,但多數餐廳卻不得不用。

再深入點說,「能導流」這特徵並非外送平台獨有,以往團購平台販售餐券、訂位平台以及線上美食平台都能導流,但「外送」卻是消費者跳不開的 Killer function,因為 UberEats 很早就聰明的利用人的惰性透過外送功能來切入,故而霸佔了消費者選擇餐廳的市場,最終賺到導流的錢。這就是進入市場策略(Go to market strategy, GTM)的意義。「有時現有產品會是未來產品切入市場的策略」,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目前全世界餐廳產業最大的B2B創業題目現狀,我們不難看出背後以終為始的商業邏輯:若想吃下某個市場,必須由該市場的「痛點」下手,透過「新科技」組成消費者不得不買單的「解決方案」,就能以最終收最多錢的「商業模式」銷售給消費者。

(延伸閱讀:創投律師寫給餐飲創業者的信 – 創業合資案的商業規劃

相同的道理,若創業者手裡有個科技、秘方,想要在某個產業中開發產品,進而做出某種B2B商業模式,自然必須瞄準某個痛點,最終朝「能導流」去做才是真方向。因為能導流的才能換取高營業額,終究,沒有營業額的想像就沒有估值成長空間,也就鮮有投資人會感興趣。

而當大家都想做「能導流的產品」時,透過一個消費者「最」跳不過的功能切入,將會是最後的勝利者。近來,看到Google 在長久獨霸的網路搜索市場中,面對Perplexity、OpenAI之挑戰,就是這樣的競爭思維。後者以生成式AI之新科技為基礎,打造了消費者不得不用的問答產品,進而形成消費者搜索資料的入口,若形成了使用習慣,最終極有可能動搖Google在搜索市場之地位。這是谷歌之所以大動作應戰的原因,也是全世界資金蜂擁投資 AI 公司其中之一的原因。

不論你是投資人或創業者,有相關問題或想法要找專家討論,趕緊來找我:LINE官方帳號

(本文授權刊登於經濟日報

訂閱電子報

接收最新創業/法律/募資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