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諮詢時最常問的就是「如何募資」?這是大哉問,我最常的回答是,異地而處,若是你有錢投資,會如何思考?想明白這點,就知道投資人的想法,也就開始知道如何對投資人募資了。

任何人投資必然以獲利為目的,但又擔心投資本金虧損。從這兩點來思考,最為直接。先從本金角度思考,市面上投資的產品極多,但詳細看,真正保證本金不會虧損的極為少數(例如銀行存款,至於非金融機構所敘述的保本基本上都不算保本,甚至涉及違法,不應考慮)而且獲利都低,因此對投資人沒有吸引力。

至於投資「公司」,本金沒有不冒風險的,這時從風險高低可以區分為:購買上市櫃公司股份,或是購買未上市公司股份。前者雖仍有風險,但至少公司已經主管機關審核,品質會有某程度保障;後者則沒有任何審核,自然風險很高。若有閒錢,投資前者的人居多,因為開戶、下單、交割流程非常制度化與順暢,股民從專業法人乃至菜籃大嬸均能上手;但投資後者則十分困難,從股權性質、公司現狀、付款交割流程、保證事項,沒有一個案例相同,因此風險很高。

相信大家都有過在同學會起哄要一起開公司,甚至有與三五好友合資一起開店的經驗。其實,出資開公司,也就是前述投資未上市公司的情形之一,法律關係頗為複雜,再加上不同產業的專業領域,就算律師也未必能完整釐清 。一般人縱使有許多合資經驗,常見會在幾個地方出錯,例如:將職責、報酬與出資及持股比例混合考慮,常會有不領薪資但少出資卻持股比例不同的案例,這就會導致某些股東未出資卻跟其他人一同占股,少了投入的承諾,其他股東終究也會發出不平之鳴。再如,負責營運股東於預算中忽略了自己的薪資,日久自然憤憤不平,少算薪資又導致預算不足,終究發生爭執。這些爭執的累積最終便會導致解散。

實則,創業者要明白,新公司的營運範圍、產品、商業模式及行銷預算規劃、個別股東出資金額與持股比例、公司董事會組成、若股東擔任具體職位職責與薪資、產品之必要智財來源授權等,都是營運上缺一不可的計畫,必須釐清。此外,若是某個投資人是在公司啟動營運一陣子後才要加入,這時公司的情形與當初其他股東面臨的情形完全不同,股份價格(值)及投資條件自然完全不同。無論何者,對投資人來說,這些都是高風險的投資,唯有伴隨而來的高獲利才能讓他願意承擔。

總之,投資人無非希望看到投資能獲利,而獲利前提在於控制風險與創造價值。因此作為創業者,應該要站在投資人角度思考自己的公司有哪些漏洞足以造成投資泡湯,要進行彌補,又有哪些優勢能創造價值,要搶得先機,最終能讓投資人獲利幾何。

完整的創造價值與風險控制計畫就是最好的募資方法。高風險投資就應該有高獲利的預期才能說服投資人,至於如何獲利才算足夠,就只能個案認定了。話說回來,創業者自己才是公司的最大投資人,若不是非常好賺的生意,也不值得自己全力投入,不如認真工作或是購買上市股票較為穩定,不是嗎?

訂閱電子報

接收最新創業/法律/募資相關資訊